本篇文章3427字,读完约9分钟

人民网北京3月20日电今天上午,中国发展论坛2011年年会在北京举行。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张平在开幕词中简要介绍了中国未来五年宏观经济政策的基本方向和主要措施。

张平介绍说,刚刚结束的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描绘了中国未来五年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十二五”规划的特点是以科学发展为主题,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方面贯彻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着力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着力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接受的问题。

他说,为了更好地贯彻和体现这一主题和主线的要求,中国政府确定了未来一段时间宏观经济政策的基本方向。

首先,要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中国有世界20%的人口。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升级,经济社会发展薄弱环节的加强,都孕育着巨大的需求潜力。充分挖掘和释放内需潜力,不仅是加快转变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项长期战略方针和基本立足点。

他说,我们将把扩大消费需求作为扩大内需的战略重点,更加努力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目前,中国最终消费品不到50%,远低于70%左右的国际平均水平。为了挖掘居民的消费需求,中国政府将采取多种措施,包括实施就业优先发展战略。未来五年,城镇新增就业岗位将达到4500多万个,农村转移劳动力将达到4000多万人;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五年内城镇化率由47.5%提高4个百分点至51.5%;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增强居民消费能力。积极开发新的消费业态,推进文化、旅游、建筑消费,加强市场流通体系建设,营造良好的消费环境,逐步使我国国内市场总规模跻身世界前列。

我们将继续在扩大内需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中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大国。无论是提高供给能力,满足人民物质文化需求,还是积极推进工业化、城镇化,都需要长期保持合理的投资规模。要在调整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质量和效率的基础上,促进投资的合理增长。

一方面,充分发挥政府投资的导向作用,主要用于支持保障性安居工程、水利设施、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教育、卫生、科技、节能减排、生态环境等经济社会发展领域的建设。另一方面,鼓励发展民营经济,放宽市场准入,支持民间资本进入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市政公用事业、社会事业、金融服务等领域。

二是增强创新能力,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科技创新能力不够强,经济结构不够合理,城乡发展不够均衡,是影响我国经济发展和教育质量的主要症结。增强创新能力、调整经济结构、发展现代产业体系、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也有利于培育和创造更多的内需。

我们将适应国内外需求变化,把科技创新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紧密结合起来,在工业化和城镇化深入发展的同时,不断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大强农惠农力度,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增强粮食安全保障能力,使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在5亿吨以上。依托科技进步,积极推进装备制造、造船、汽车、钢铁、有色金属、建材、石化、轻工、纺织等重点产业结构调整,引导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并购,促进新兴技术和新兴产业深度融合,培育和发展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尽快进入主导和自主产业,到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将占GDP的8%左右。 把促进服务业大发展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开发新业态,培育新热点,力争五年内服务业比重提高4个百分点,占GDP比重达到47%左右。

坚持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更加重视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充分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促进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地区间产业有序转移。培育广大中西部地区新的增长点,增强区域发展协调性。

第三,保障和改善民生,建立和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这是促进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的必然要求,是新时期不断满足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迫切需要,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发展经济与改善民生的内在统一,加快经济发展方式与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有机结合,把解决涉及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使各项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十二五”期间,要从完善制度、加大投入等方面做出安排,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明确基本公共服务的范围和标准,实施改善民生行动计划,统筹规划建设公共教育、就业服务、医疗卫生、住房保障等一批重大民生工程。创新公共服务供给模式,推进非基本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鼓励社会资本多种方式参与,提升多层次供给能力,满足群众多样化需求;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开展城镇居民养老保险试点,实现全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完善城乡基本医疗保险制度,逐步提高医疗保险基金支付水平,发展社会救助事业,切实加强对孤残老人和儿童的帮助和救助;进一步加大扶贫开发力度,逐步减少贫困人口。加快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完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调节体系,合理调整国家、企业和个人之间的分配关系,努力实现居民收入与经济发展同步增长、劳动报酬和劳动生产率同步提高。未来五年,城乡居民收入实际增长将超过7%。

第四,坚持绿色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不仅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着力点,也是扩大内需、促进经济稳定增长的有效途径。以节能减排为重点,全面实施优先战略,构建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调整优化能源结构,推进能源生产和利用方式转变;完善激励约束机制,实施重点节能项目,推广先进节能技术和产品,做好重点领域节能工作;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进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化;提高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原则,积极开展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国际合作;实施重大生态保护和恢复工程,加强环境综合治理。到2015年,中国单位GDP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量将分别比2010年减少16%和17%,森林蓄积量将增加6亿立方米,为实现中国政府对国际社会的承诺奠定坚实基础。

第五,深化改革开放,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和活力。

中国过去30年的发展进步,靠的是改革开放,实现了“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目标。改革开放仍然是强大的推动力。我们将更加注重改革的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明确改革的重点和关键任务,努力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要坚定不移地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继续推进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推进国有大型企业改革,全面落实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积极构建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财税金融体系,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和生态补偿机制,推进资源税改革,扩大增值税征收范围。

完善现代金融企业制度,加快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建设,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完善基于市场供求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促进人民币跨境使用;深化资源产品价格和环保收费改革,推进水价和电价改革,进一步完善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理顺天然气和替代能源价格比较关系,提高排污费征收率,建立健全资源和环境产权交易机制。

我们将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继续寻求和扩大与世界各国的利益趋同,实施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共同推进沿海、内陆和边境地区的开放。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培育以技术、品牌、质量和服务为核心的出口竞争新优势,积极扩大进口,发挥进口在宏观经济平衡和产业结构调整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改善贸易收支平衡,坚持利用外资和外商投资,优化投资软环境,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引导外资更多投资现代农业, 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节能环保产业、现代服务业等领域,鼓励在华投资。同时,引导中国各类所有制企业有序开展海外投资合作,履行社会责任,造福当地人民。

张平总结说,在全球化进程中,中国和世界形成了利益交融的格局。中国发展得越好、越快,它将为世界创造越多的机会和贡献。在座的许多人都是经济、学术和商业界的领袖。我们真诚希望您的朋友们利用他们丰富的知识和经验,为中国未来的发展和经济转型提出积极的建议和意见。我们也希望世界各地的投资者抓住中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带来的巨大商机,积极参与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程,分享繁荣进步的机遇和成果。

标题:张平解读“十二五”规划宏观经济政策导向和举措

地址:http://www.fozhu315.net/fhxw/10281.html